1973年9月12日上午九点整,停机坪边,副旅长半开玩笑地对塔台说:“你们可得把老首长送稳当!”许世友一边拎着公文包一步步迈向机舱,一边刚想同驾驶员握手东方汇赢,却隔着座椅背看见了一个熟悉的侧脸——那是三女儿许华山。
老许愣了一下,“你怎么在这里?”他压低声音问道。许华山转过头,眉眼带笑:“执行任务,保证安全起飞!”她的声音像训练教材一样平稳。这短促的对话被后舱的几名参谋听到后,他们先是一愣,紧接着爆发出一阵笑声。许世友摘下军帽,轻轻拍了拍椅背,大声说道:“我老许家,现在算是两个飞行员啦!”
飞机升空后,螺旋桨的轰鸣声盖不住老首长内心的回忆。1938年,他在延安学习开飞机的经历,那次未能成功,左臂的旧伤在拉动飞机操纵杆时有些拉疼,最终被师部劝退。这段事迹在许世友心中挥之不去,如今意外地得到了“补课”,只不过驾驶席上坐的是他的女儿。
许家的七个孩子,每个名字都有其典故。许世友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东方汇赢,常根据当地地名给孩子们取名:华山诞生于华山镇;援朝时,部队正在驰援朝鲜;最小的许柯桥,则是路过柯桥时匆匆定下的名字。对他而言,这些名字就像作战地图上的标记,清晰地勾勒出他奔波的足迹。
展开剩余71%外界常常对许世友有一个错觉,认为他是个极严格的父亲。但实际上,他对孩子们的教养更偏向于“放养”,只给予基本的原则:一、不要靠老许的名头;二、不要让老许丢脸。其他的,完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。
1969年,空军某学院开始招收女飞行员,标准严苛,但报名人数却成倍增长。许华山原本是陪同同学去做体检,意外地通过了选拔。学院方面拿着合格表直接向南京总院报告:“首长,您愿意让女儿飞吗?”许世友只说了一句:“她自己点头就行。”这句话虽然轻描淡写,却在江苏军区的干部中传为佳话。
训练过程并不浪漫。超负荷的拉升、高强度的射水、过载的旋转……那段时间东方汇赢,华山给家里写信:“每天感觉像被拧在洗衣机里一样。”信件寄到前线时,恰逢老许带兵进行演练。他放下电报,提笔回复道:“飞机怕怕你就下来,当兵怕苦你就回家。但先考虑清楚:假如明天要打仗,你敢不敢起飞?”几十个字简洁明了地提出了问题。华山看完信,虽然疲惫不堪,却再也没有提退学的事。
1973年春,她第一次完成单飞。塔台里响起了欢呼声,讲评会上的教官将分列式照片摔在桌上:“这姑娘头脑清晰,动作稳健,将来能够带领队伍。”起初共十二人,最终只有三人留在部队,而她是唯一的女性。
值得一提的是,父女俩之间也有过激烈的冲突。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战前夕,华山因新婚假未按时归队,被父亲当众点名:“给我三天时间,找不回来就削减编制!”这番话在会议室里回响,知情者回忆说,老许当时面色铁青。华山闻讯连夜赶回,未等解释,就在操场上立正报告:“违反作战条例,请做出处分。”许世友瞥了她一眼,只问道:“能飞吗?”“能!”“那就去。”尽管没有正式批评,但她被调到一线运输大队,任务繁重,父亲的用意昭然若揭。
时间来到1985年夏天。老首长被查出晚期肝癌,他选择对家人和医护隐瞒。华山接到命令回南京探望,一进病房就闻到酒味——父亲把半瓶高粱藏在枕头底下。她忍不住责怪道:“医生说你不能喝酒!”许世友像个顽皮孩子一样笑道:“不喝能睡着吗?”接着又挥手道:“别学我,你还得飞。”这番话听起来虽然有些顽皮,却带着深深的关怀。
八月,病情急转直下。老战友习仲勋赶来探望,想把他送到北京301医院。许世友半坐在床沿,气喘吁吁地拒绝:“道路太挤,我不折腾。”接下来的十几天,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,仍在梦中念叨着“松北防线……油料配比……”专业到让人感动。
10月22日凌晨,病房灯光昏暗。华山守在床边,父亲费力地抬起手,仿佛在飞机驾驶舱里操作操纵杆,嘴里轻声说:“你好好学习,好好工作。”这十个简短的字,字字分明,隔着时间和空间传递出浓浓的父爱。几小时后,心电监护仪屏幕静止。
许华山没有掉泪,她请了三天假就回到部队执行飞行任务。机务老班长拍拍她的肩膀:“首长走得体面,你更要飞得漂亮。”多年后回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